山区桥梁人工集料混凝土的性能提升技术与应用

2017-08-10 10:27
来源: 中国交通新闻网

浏览次数 0 评论

原标题: 山区桥梁人工集料混凝土的性能提升技术与应用

作   者: 砼友服务

四川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面临地形复杂、地震与地质灾害多、桥梁比重高、混凝土需求量大而砂石材料匮乏的难题,项目组利用四川山区岩石丰富、工业废渣多的特点,采用将岩石与工业废渣轧制成的砂石集料,基于开发的多功能复合外加剂、配合比综合平衡法等技术,开发出了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并促进了桥梁新结构技术发展。研究成果在多项高速公路桥梁工程中得到全面应用,既解决了工程建设原材料短缺难题、实现工业废料资源化利用,又极大促进了四川桥梁建设水平的提高,意义重大。

1、项目背景

我国近30年土木工程大规模建设,导致了混凝土的高消耗,据报道我国2012年混凝土总用量已超过世界总量的50%。现代山区交通运输工程面临地形特别复杂、地震与地质灾害特别多、天然砂石资源特别匮乏、生态环境特别脆弱的建设条件:与平原公路桥梁相比,桥梁比重由不足10%提升到40%、桥墩最大高度由60m提高到195m、同规模桥梁混凝土总用量从不足4万m3到超过7万m3、混凝土强度等级由C40~C60扩展到C20~C100、混凝土泵送综合高度从约80m到超过300m。因此,不开发山区桥梁建设新技术,难以改善贫困山区生存条件,无法达到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将山区丰富的岩石与工业废渣,轧制成满足混凝土性能需要的人工粗细集料,应用于桥梁工程建设,既经济又环保,符合土木工程建设长期发展需要。人工集料混凝土已有的研究和应用成果,应用于山区桥梁将面临系列重大科学技术难题:①提出的原材料标准过高,环保与工期要求难以满足;②制备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低、泵送性差、结构病害多;③缺乏对人工集料钢筋混凝土结构力学性能、劣化损伤机理与抗震性能的认识;④无法满足山区高墩大跨桥梁新结构与工艺要求。因此,在技术瓶颈与市场需求双重牵引下和四川省交通运输科技项目资助下,开展了“山区桥梁人工集料混凝土的性能提升技术与应用”研究,历经近10年科技攻关与工程实践,取得大量成果,支撑了四川山区桥梁技术发展。

2、关键技术成果

2.1建立了人工集料适用质量评价标准

(1)建立了质量综合评价体系与指标

根据岩石轧制的机制砂、高钛重矿渣轧制的矿渣砂和碎石的微观组成与表面特征、颗粒结构稳定性与级配、潜在碱活性与放射性等测试与分析,首次建立了人工集料级配、母岩强度、碱含量等质量评价综合体系(表1),技术指标更适合工程要求。


(2)提出了材料质量提升技术

建立了人工集料质量提升与应用技术(表2):①用低细度模数与高细度模数人工砂掺配、低石粉含量与高石粉含量人工砂掺配,以满足技术要求;②采用多功能减水剂,解决了高石粉含量人工砂制备高强混凝土粘聚性大、易收缩开裂的技术难题。

表2 原材料质量提升与应用技术措施

集料掺配技术 外加剂调控技术

性能指标 掺配技术 技术要求 石粉含量 混凝土等级 应用技术

细度模数MX>3.7 较低MX+较高MX 2.3~3.7 ≤3% ≤C40 掺增粘和泌水抑制组分

高石粉含量(10~15%) 低石粉含量+高石粉含量 ≤10% ≥10% ≥C40 掺超分散、减缩组分

2.2发明了人工集料混凝土性能提升技术

(1)发明了复合多功能减水剂

①重组分子结构:基于聚羧酸减水剂分子结构的可设计性,以C-C链为主链,其带有-COOH-、-SO3H-等亲水基团,侧链为可溶剂化的聚乙二醇醚、聚丙烯酸酯等聚合物链(见图1),调整侧链共聚物的官能团组成、长度与分布位置,调控浆体稠度、含气量与孔结构,增加插层反应难度、降低减水剂消耗,实现高减水、低含气、高保塑等复合功能。

②发明超分散剂:在减水剂分子侧链上增加吸附、分散基团(图2),促使颗粒表面形成足够的吸附层,增加对石粉、水泥和矿物掺合料的强分散作用;利用缓释基团水解释放的小分子,在颗粒之间形成了空间阻隔作用(图3)。通过分散作用和空间位阻作用双重效应,实现超分散降粘,提高浆体流动性。

③发明泌水抑制剂:通过分子链氢键保水作用、聚合物间相互缠绕与聚合物-胶材间的桥接作用等机理(如图4),改善浆体稳定性,提高拌合物抗离析、泌水性能,降低聚羧酸减水剂对用水量敏感性,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表3)。

(2)发明了减缩技术

利用矿渣多孔特性进行饱水储水(图5),当混凝土内部湿度降低时释放水分,促进胶材持续水化,起内养护作用,减小收缩(图6)。采用高支化、多活性接枝点、高亲水性淀粉为骨架,以带-CONH2等亲水基团的不饱和烃为支链,提供储水与释水动力(图7),起到内养护作用,避免外养护水难以渗透、不能补充混凝土内部水分损失(图8);结合烷基聚氧乙烯醚等减缩组分,形成内养护型减缩剂。通过控制胶材用量抑制水化温升、掺内养护减缩剂、膨胀剂补偿收缩,三重作用协同降低混凝土收缩,提高了体积稳定性(图9)。

(3)发明了增韧技术

以硅氧烷基团为增韧聚合物主要组分,其在碱性体系中水解生成活性Si-O-基团,参与CSH凝胶的水化过程,使CSH凝胶聚合度增加,同时利用硅氧烷基团的遥爪功能,强化CSH凝胶层间的连接(图10),提高混凝土韧性指数,实现原位增韧(图11)。

混掺钢纤维与聚丙烯腈纤维,其在混凝土中以三维方式均匀、无序分布形成纤维网,实现空间增韧(图12);聚丙烯腈纤维限制混凝土早期裂纹、钢纤维抑制中后期裂纹并提升强度,达到混凝土全寿命持续强韧化。

(4)提出了人工集料清水混凝土制备方法

通过宏观与微观测试,揭示了纤维素醚与硅灰对混凝土匀质性的影响规律(如图13-图15),实现对混凝土匀质性的控制:①纤维素醚掺量提高,混凝土粘度值增大,硬化试件上下部位的显微硬度差减小;掺量为5×10-5时,上下部显微硬度差值非常接近,混凝土匀质性很好。②硅灰掺量提高,混凝土粘度值逐渐上升,有效改善粘聚性、抑制粉煤灰上浮,硬化试件上下部位的显微硬度差逐渐减小;掺量为6%时,上下部显微硬度基本一致,粘度值适中,工作性能较好,对匀质性提升明显。

(5)发明了人工集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人工集料表面粗糙、多孔隙,细集料无法充分填充粗集料间的空隙,且粉体材料总量对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拌合物性能影响极大。因此,提出了综合平衡配合比设计方法(图16):①采用密实骨架堆积法,对集料组成进行初步设计。②基于富裕浆体厚度理论,试验确定富裕系数,一般为1.2~1.3。③根据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的额定粉体材料用量应一致原则,优化各粉体材料的用量。基于该配合比设计方法、开发的高性能化技术,制备出可泵送的C20~C100人工集料高性能混凝土(见表4)。

2.3揭示了人工集料钢筋混凝土结构力学性能

(1)人工集料钢筋混凝土构件压弯力学性能

进行了48件足尺模型试件测试,对比分析了人工集料钢筋混凝土构件与天然集料钢筋混凝土构件,受压、弯力学性能差异(图17-图19):人工集料构件轴压极限承载能力较天然集料构件提高5~15%,小偏压时极限承载力约提高50%,受弯极限承载能力提高2~7%,且试验结果与计算结果吻合度高。

(2)人工集料钢筋混凝土构件损伤力学性能

试验表明(图20),人工集料混凝土与钢筋间的粘结强度较天然集料混凝土提高3%~20%,粘结性能更好;基于试验与参数分析,建立了粘结强度计算方法(式1)。

模拟山区桥梁腐蚀环境及受力状态,开展氯盐-疲劳荷载、冻融-疲劳荷载、碳化-疲劳等环境荷载耦合模型试验,结果如图21-图24所示:人工集料混凝土结构损伤均小于天然集料混凝土,人工集料颗粒多孔多棱角,其“吸水-释水”功能促进水泥水化,使内部结构更致密,减轻钢筋锈蚀、减小混凝土碳化,增强基体、集料和钢筋间的粘结,吸收微裂纹端部应力,延缓疲劳刚度退化,耐久性能优良。

(3)人工集料钢筋混凝土构件抗震力学性能

12件缩尺墩模型拟静力试验表明,人工集料混凝土对提升桥梁结构抗震性能更有利(图25-图28):人工集料墩与天然集料墩的滞回曲线、刚度退化曲线趋势一致,但较天然集料墩的屈服荷载、极限荷载、延性比和耗能能力提高了10.7%、4.3%、6.0%和58.1%,初始刚度、开裂刚度与屈服刚度提高了18.5%、45.3%和3.5%。

2.4创建了山区桥梁新结构和新工艺

(1)基于人工集料超高强钢管混凝土,助推山区桥梁新结构的诞生

采用钢管混凝土劲性骨架作为钢筋混凝土拱桥的成拱支架,是山区建造大跨拱桥的关键技术。但由于缺乏天然集料,而且既有机制砂混凝土无法满足高强、高流动性要求,因此管内混凝土强度等级低,钢管混凝土劲性骨架承受的外包钢筋混凝土荷载小,主拱需多次分环外包成拱,工期长、风险大、成本高。采用项目开发的超高强高强高流动性人工集料混凝土,形成了钢管混凝土强劲骨架结构,其承受外包钢筋混凝土荷载大,主拱外包混凝土由原来的8环降为2环,工期由12个月缩短为3个月。

(2)基于性能提升技术,助推山区桥梁大体积混凝土降温技术的提出

山区修建大跨桥梁,大体积混凝土构件多,由于水资源稀缺,大体积混凝土降温无法设置冷却水管,且水管安装、水循环和灌浆等工序复杂,质量难以保证。项目提出了人工集料大体积混凝土降温技术:采用综合平衡配合比设计方法,掺加矿物掺和材料,掺多功能复合减水剂,控制水泥用量不超过260kg m3。应用该项技术的桥梁已超过30座,单次浇筑混凝土最大方量达到4万m3、最大跨度达到1100m、最大桥墩高度达到195m、最长使用时间为8年,经多次检查,均未发现任何病害。

(3)基于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助推山区桥梁新工艺的开发

山区桥梁混凝土泵送综合高度已达300m,在高泵压力作用下,浆体进入人工集料孔隙,泵送异常困难。采用项目提出的集料饱水、掺多功能外加剂增稠等系列技术,制备高流动、高保塑的人工集料高性能混凝土,实现了山区桥梁高程远距离泵送施工新工艺与质量控制技术要求,解决了混凝土泵送过程中工作性能劣化而影响施工质量的难题。

为提升桥梁外观质量,采用项目提出的人工集料清水混凝土制备方法、匀质性与体积稳定性控制技术,制备出含气量低、匀质性好、收缩量小的人工集料清水混凝土,结合模型试验与工程实践,提出了山区桥梁人工集料清水混凝土施工新工艺与质量控制技术,提高了桥梁安全性、耐久性与观赏性。

3、成果应用与效益

本项目由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主持完成,研究过程中一直得到了四川省交通运输厅、武汉理工大学、华东交通大学、上海三瑞高分子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川交路桥有限责任公司、攀枝花环业冶金渣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领导、专家和技术人员全程指导和大力支持,研究成果已在合江长江大桥、叙古高速公路磨刀溪大桥、丽攀高速公路桥梁工程等成功应用,服役最长已超过7年,没有任何病害。取得经济效益达6.4亿元,且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相关成果形成国家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制订地方标准3部、技术指南4册;获得省级工法3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举办学术研讨会6次,培训技术工人10000余人。

参考文献:

1.山区桥梁人工集料混凝土的性能提升技术与应用研究报告(2016.4)

0 条评论
请先登陆后再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