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台湾水泥行业去产能带来的启示
作 者: 研报
1、台湾水泥发展历经完整行业周期,需求自有规律:(1)台湾水泥行业发展基本符合行业生命周期理论,历经导入期、成长期、繁荣期和衰退期。台湾水泥在1993年需求见顶后,截止到2014年需求总量萎缩了55%。(2)水泥需求增速和台湾GDP增速、经济结构有很强的关联度;当GDP进入低速增长期、工业化进程结束、投资驱动模式终结时(房地产泡沫破灭),水泥行业需求也步入衰退期;台湾的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或建筑总产值占GDP比重)和水泥需求相关性很高。(3)我们按照水泥行业通用的分析指标(人均年消费量、人均累计消费量)来衡量,台湾水泥需求见顶基本符合人均累计消费量20吨的国际经验值。
2、需求衰退和去产能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1)在台湾水泥行业需求步入衰退期后,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行业去产能(鼓励出口、强制产能搬迁、提高环保标准),对引导产能去化起到了较为明显的作用。(2)台湾由于地理原因,同时行业总量较小,导致水泥进出口对岛内行业供需影响较为显著。在去产能阶段,出口限制的放开带来的出口比例大幅提升,在消化过剩产能方面发挥的作用较为显著。(3)去产能阶段伴随着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不过集中度提升不是靠大企业的兼并收购(岛内发生的并购行为很少,龙头公司的销量水平没有增加),而是靠小企业倒掉出局,间接得以实现。(4)在产能去化阶段,水泥价格出现较长时间的下行(8年),最差的时候岛内只有台泥、亚泥、信大三家企业能实现微利,其他企业都处于亏损状态;当去完行业步入平稳期,水泥价格仍有较好的上涨弹性,不过盈利中枢相对之前繁荣期出现下移,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盈利中枢的下移相对较少。
3、行业衰退,企业的应对路径:(1)行业步入衰退期时,企业融资能力很重要,非上市公司在行业衰退期要么破产要么被并购,存活下来的企业都是上市公司。(2)存活下来的水泥上市公司选择了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一是积极型,寻求岛外业务拓展、多元化经营等;一种稳健型,仍然扎根本土,立足水泥主业,进行一些产业链拓展。
从最终结果来看,台泥和亚泥发展较好。